中国文明网 投稿信箱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【中国文明网】
【哈尔滨文明网】 哈尔滨市文明办 主办
首页 > 文明播报
 
悄然兴起的“墓后”变革
 
    发表时间:2021-04-06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:哈尔滨文明网

 

从“厚葬”到“归于自然”,海葬、草坪葬、树葬等节地生态葬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冰城人认可

【网络中国节·清明】悄然兴起的“墓后”变革

亲人将逝者骨灰放入大海。(照片由哈尔滨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提供)

  排队两年多,等什么?

  又是一年清明时,54岁的陈女士的心还“悬着”。

  为完成已故父亲“落海为安”的心愿,陈女士排队海葬仪式已经两年多了。隔三差五打电话问何时出发,成了她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。像陈女士这样等待海葬名额的目前有700多个家庭,参加海葬仪式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。

  不仅如此,连日来,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,草坪葬、树葬、花坛葬、壁葬、塔葬等其他形式的节地生态葬也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可。如何安排身后事,在一道关于道别方式的选择题前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“把方便留给后人”。

  一场“墓后”变革,正在悄然兴起。

  700多个家庭排队等“海葬”

  “不是买不起墓地,是不想给儿孙添麻烦。”孙女士告诉记者,父母都是山东人,老家都靠海,能够最后归于大海是他们的愿望,更重要的是二老不想给儿孙留下操心事儿。“儿子管、孙子管,再以后呢?没必要给后人增加负担,不论是经济上,还是精神上的。”孙女士说,父母临终前一再嘱咐不要“留麻烦”,她自己也受父母影响,早就和家人交待好了,等自己“百年”后也选择海葬。

  思维转换,从“落叶归根”的情结到“想开了”。以前选择海葬的,不少都是闯关东的山东老人,对大海有着一种“落叶归根”的情结。可近两三年,参加的家庭多了,是因为更多的人“想开了”,祭奠也可以到海上。最近几年,再次参加海葬进行祭奠的家庭也开始出现。“只是换一种方式来寄托我们的想念。”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士告诉记者,带一束母亲生前最爱的红色玫瑰,将花瓣撒入大海,把对母亲无限的思念都向大海倾诉。

  “目前有700多个家庭在排队预约参加海葬,海葬仪式也从最开始一年一次,变成了一年四五次。这说明哈尔滨文明殡葬之风,越来越被逝者的亲属们所接受。”哈尔滨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海葬负责人刘新明介绍,随着参与人数越来越多,近两年来,海葬报名的消息一出现,报名电话都会被打爆。

  更多节地生态葬PK“厚葬”

  当然,除了海葬得到公众认可外,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,我市其他方式的节地生态安葬率也连续提升。绿色生态殡葬已悄然兴起,各种新型节地生态葬方式不断推出,与“厚葬”的这场PK已经开始。

  目前,哈市开设的节地生态安葬形式主要为树葬、草坪葬、花坛葬、壁葬、塔葬等。皇山公墓负责人李赞告诉记者,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皇山公墓就推出了节省土地的壁葬,然后陆续推出了树葬、草坪葬等。他为记者算了笔账,目前节地生态葬的价格在1万元左右,是传统的墓穴价格的30~40%。另外,还节省了长期的管理维护费用。

  近几年,选择节地生态葬的家庭越来越多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目前我市生态葬的安葬率已经超过了60%。松北墓区负责人杨威说,不到三年的时间里,草坪葬墓穴已经售出了70%,这还是“勒”着卖的结果,不然早就售空了。“现在和前几年不同了,以前来买生态葬的,大部分是给已故隔代长辈买的。”杨威说,现在很多客户都是按照老人遗愿来的,而且家庭成员也都认可,有的家庭是亲戚之间一起来选择生态葬的。

  思念其实是在心底

  曾经一段时间里,节地生态葬处于“叫好不叫座”的尴尬。

  “市民的观念,需要慢慢引导,不能要求一下子都接受。”乾坤园负责人说,“入土为安”“没有墓碑”这些都是横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坎儿,从土葬到火葬是一场革命,从火葬到生态葬也是一场革命。

  移风易俗本来就是一场进行时的思想革命。如何与亲人道别,如何与自己和解,是一道灵魂深处的选择题。

  陈阿姨看了好几处公墓,最终给已故老伴选了树葬。“我们两人早就统一了意见,死后不用留名,更不用浪费钱在丧葬上。多年后,我们可以长成同一棵大树。孩子们想我们了,也能来看看,这棵树就是我们。”陈阿姨说,这种方式更环保、更实惠。

  对于当年最早一批参加海葬的家属来说,海葬更是一种释怀。周大娘在2009年4月和女儿带着家中已故老人的骨灰参加了哈市第一次海葬。“海洋孕育了生命,而生命最终回到了海洋,这才是生生不息。”周大娘的女儿说,是老母亲坚持采用海葬这种绿色生态的方式,她说有没有骨灰、有没有墓碑不重要,亲人的名字就在大海里。

  祭祀不在于形式,而在内涵。“老爸,家里一切都好,你在天堂放心吧!”“姐姐,我想你包的饺子了。”看似平常的文字,读起来却充满思念。民政部门开通的“哈尔滨殡葬”微信公众号,为市民提供祭奠服务微平台,云祭扫浏览量每天约3000次。

  黄丝带、音乐、思念台、风铃……文明祭祀年年新,今年皇山公墓的代祭服务量再次提升。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在部分市属殡葬机构设立“思念花坊”,绿色祭扫方式吸引不少市民。

  前来祭扫的张先生表示,面对离合聚散,最好的方式,是在该珍惜时好好珍惜。慎重追远,民德归厚。思念其实是在心底,不论形式。(哈尔滨日报  李玥 )

 
责任编辑:马 佐光
 
·“五一”来哈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18%
·2024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城市艺术季启幕
·学党史忆先烈 让红色精神植于心践于行
·“e冰城”推出远程导办服务
·“大美哈尔滨”摄影美文短视频大赛圆满结束
·十一项专项救助惠及低收入群众
·2~8℃冷藏 全程可追溯
·昔日“穷旮旯”变成脱贫致富样板村
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党史学习教育阵地
·马旭文博艺术中心征集图文资料实物
·遇到这些“闹心事” 请向我们投诉举报
·清明小长假近16万人次外出祭扫
·12处点位公布市民可报名植树
·六千警力保出行顺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