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文明网 投稿信箱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【中国文明网】
【哈尔滨文明网】 哈尔滨市文明办 主办
首页 > 文明播报
 
恐龙同期“捕虫草”扎堆现身湿地
 
    发表时间:2021-08-18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:哈尔滨文明网

 

恐龙同期“捕虫草”扎堆现身湿地

东北林业大学野外调查团队在松嫩平原偶遇濒危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貉藻

调查人员现场查看貉藻。

貉藻。

  近日,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野外调查团队,在松嫩平原一处湿地保护区内偶遇濒危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貉藻。

  东北林大生命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刘静果、于文浩、孙雨琪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分校教师周学刚等人,到松嫩平原开展为期一周的野外调查,研究湿地植被资源情况。师生们在一处湿地保护区记录比较常见的水生植物槐叶苹时,意外地在漂浮水面的槐叶苹下面发现了隐藏极深的另一种水生植物——貉藻。

  发现貉藻的地方是一片芦苇塘,貉藻借助槐叶苹“伪装”起来,不认真翻找和观察,很难在隐蔽的芦苇丛中发现长在一起的貉藻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这片水域存在成种群的大量貉藻,初略统计数量在500余株。

  为方便教学和研究,调查人员现场成功采集到两株貉藻,并制作成标本。同时,使用GPS记录貉藻发现地的准确坐标,便于今后扩大调查范围,详细研究该物种的种群分布及数量等情况。

  貉藻是茅膏菜科、属浮水草本植物,是单种属物种,仅有1种,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。另外,在欧洲中部、南部,亚洲北部和东南部,大洋洲北部也有分布,整体数量稀少,被列入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(第一批)》Ⅰ级,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)将其评为“濒危(EN)”。

  貉藻外形像水草,每株长度6至10厘米,无根;叶6至9片轮生,顶部具4至6条钻形裂条,裂条长5至7毫米;叶肾状圆形,具腺毛和感应毛,受刺激时两半以中肋为轴互相靠合,外圈紧贴,中央形成一囊体,像口袋一样以此捕捉昆虫。

  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教研室副教授郑宝江告诉记者,貉藻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漂浮食虫植物,别看它叫“藻”,但它可不是藻类,而是被子植物,能开花结果,它既可以光合作用,又可以在水里捕虫。貉藻的捕虫机制如同捕蝇草,两半叶片呈稍大于90度的夹角布置成陷阱,当有水蚤和蚊子幼虫等幼小昆虫经过触碰到感应毛时,“捕虫夹”迅速闭合,让猎物落入其“口”中,然后叶囊分泌消化酶,对昆虫进行消化吸收。貉藻长着类似捕蝇草那样的捕虫夹,捕猎速度惊人,据研究其捕捉小虫子的反应速度大概在10毫秒左右,甚至比捕蝇草还要迅速,可以说是自然界中反应最为迅速的植物之一。约一周时间,将猎物消化完后,捕虫夹会重新打开,准备下一次的狩猎。

  郑宝江介绍,作为极其珍稀濒危物种,貉藻“难得一见”,5年前只在三江平原三环泡自然保护区找到了9株,后来七星河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大量貉藻,时隔多年这次能在松嫩平原湿地“偶遇”,很难得。这得益于近年来对环境监测和濒危物种保护方面的不断投入,貉藻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。

  专家说,貉藻作为稀有的单种属捕虫植物,极具科学研究价值。希望不久的将来,貉藻能够早日脱离濒危境地。

  貉藻

  貉藻早在8500万至7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,就在热带岛屿上与恐龙为伴,经过漫长地质年代顽强生存下来,成为古老的孑遗植物,因而非常珍稀。之所以稀少,是因为它对水质要求很高,水体pH值要达到6才有生存可能,因而貉藻被称作“水质的监测员”。

  照片由东北林大提供

  (哈尔滨日报 记者 王铁军)

 
责任编辑:仇 杨
 
·哈铁预计“五一”假期发送旅客301万人次
·“迷人的哈夏”城市艺术季专属消费券来了
·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擦亮和美乡村底色
·地铁延长运营服务时间 乘客可免费领取地铁摆渡票
·将版权保护意识植入“童心”
·哈市推出4条主题巴士线路
·检测测温设备 确保测温精准
·哈电国际参建 “巴基斯坦三峡”项目
·完善管理制度 强化现场监管
·4处点位 新增“电子眼”
·24日前后,松花江哈尔滨站将出现洪峰
·云闪付接入国际版防疫健康码
·“新农人”回乡创业收获“薯光”
·任你定!“省百大”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项目征集好创意名称,被采用最高奖5000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