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文明网 投稿信箱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【哈尔滨文明网】
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 主办
首页 > 文明播报
 
街头“荧光绿”变身“抗疫急先锋”
 
    发表时间:2021-10-08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:哈尔滨文明网

 

街头“荧光绿”变身“抗疫急先锋”

环卫人脱下工装换上防护服,在隔离点、核酸采集点、垃圾转运点筑起一道环卫抗疫安全线

  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面前,在冰城,有这样一批环卫人,他们从街头巷陌的保洁工作中转战到疫情防控的最前线,并毅然奔赴至各核酸采集点、居家隔离点、集中隔离点,配合社区、医护人员开展核酸采集,承担起医疗垃圾的转运工作,用环卫工人一如既往的奉献精神为冰城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屏障。他们就是道里区环境卫生清洁中心的抗疫先锋队。

  每天要走3万步

  19个小时不停歇

  李智是一名党员,现任道里区环境卫生清洁中心业务负责人。全员核酸检测开始后,他带领着20多名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往康安社区进行支援。为了既能更好地支援核酸检测工作,同时兼顾本职工作,他开启了“两头忙”模式——每天4时就到段上出早勤,6时准点到社区协助开展采集,9时回到单位安排日常业务工作,还要组织好整个中心21个部门、近3000名职工分批进行核酸检测,17时再回到康安社区,与医护人员一起奋战到最后一名居民采集完毕,经常到23时才回家。

  从4时到23时,他要安排工作,要检查督办问题,还要帮助社区维持秩序,每天要走近3万步、工作近19个小时,嗓子哑了、人瘦了,面对家人的心疼,他说:“疫情就是命令,防控就是责任,我是党员,我必须上!”

  每天接230个电话

  400点位转运医疗垃圾

  蔡治伟,道里区环境卫生清洁中心机扫队分队长,17年工龄的老环卫人。9月21日晚上,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的蔡治伟接到了集结的号令,他毫不迟疑地穿上了熟悉的“白色战袍”。“一定记住先消毒,袖口要系紧,绝不能松懈”,每到一个核酸检测采集点,他都是一边第一个冲上去消毒,一边不厌其烦地 “唠叨”。

  采集点医疗垃圾转运工作没有固定时间,只要接到街道办事处的电话,他们就要出动,一件防护服每天要穿20多个小时,所以他能少吃饭就少吃饭、能不喝水就不喝水,而且防护服不透气,每次工作完他都汗流浃背、衣服湿透,外冷内湿、又饿又渴,却毫不影响他的战斗力。400多个采集点位、每天230余个电话,他接起电话、明确点位、制定路线、调配车辆、带队冲锋,所有动作一气呵成,迈出的步伐坚定沉稳,他说,“疫情当前,要勇往直前;百姓在后,更要以身为长城”。

  每天穿防护服17小时

  负责密接人员隔离工作

  刘腾飞是一名退伍军人,现任道里区清洁中心乱贴乱画清理中队临时工。9月26日接到工作指令后,他第一时间前往新阳路隔离点24小时驻守,负责密接人员隔离工作。虽然直接跟密接人员接触,危险系数高、任务重,但他毫不畏惧。每天近17个小时都穿着防护服的他,穿梭在隔离点协调医疗组、安全保卫组、后勤保障组安排人员入住、隔离点人员核酸取样等工作,还主动向不理解的市民解释隔离流程的必要性、病毒扩散的危害,常常同样的话要说上百遍,嗓子说哑了,他就哑着嗓子继续说。9月28日晚,市卫健委领导检查工作时,评价他“最晚接点,最快建成,最早接收”。军人退伍不褪色,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男儿本色和环卫人的奉献精神。

  小口喝水润嗓子

  一天工作16小时

  孙彬,12年党龄,现任道里区环境卫生清洁中心办公室主任。她是第一批参加支援社区全员核酸检测的,每天天不亮就赶到采集点,不顾天气寒冷潮湿,帮助医护人员提前做好核酸采集的准备工作。待居民前来参加核酸采集后,协助社区和医护人员对参检居民进行扫码登记、信息采集、维持秩序、解答居民疑问等工作。

  有时,排队等候居民较多,她一边维持秩序,安抚居民情绪,一边为等候居民宣传当前防疫形势、疫情防控知识以及政府决策,常常说得口干舌燥、喉咙沙哑。由于时间紧、工作重、人手缺,为了节省上厕所的时间,她只是小口喝点水,润润嗓子继续工作。从6时到22时,她每天要工作16小时以上,作为一位女性,她像男同事一样要求自己,其他志愿者让她坐一会歇歇脚,她说,“和不辞辛苦的医护人员相比,我这点累不算什么,大家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一定会战胜病毒,取得胜利。”(哈尔滨日报 记者 霍亮)

 
责任编辑:仇 杨
 
·哈洽会哈尔滨展区将举行36项推介会
·园林绿“添彩”冰城夏都宜居底色
·踏出青春节拍 炫舞热情洋溢
·“邻里互助墙”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
·抵制高价彩礼 倡导移风易俗
·燃情迎亚冬 涂“亚”添精彩
·抗疫筑“铜墙” 心理不“破防”
·抗疫“夫妻兵” 最美“逆行者”
·哈尔滨冰雪博览会 12月17日启幕
·厚植家国情怀 礼赞祖国华诞
·村容村貌建设好 乡风民风也重要
·昔日“埋汰屯” 今日文明村
·手语传情 致敬最美
·冰城战疫彰显应急队伍“铁军”本色